天天要闻:刘庆邦:不断汲取生活的源泉
2023-06-28 11:56:26 来源:顶端新闻


(相关资料图)

日月星辰永不灭,天下文章无尽时。一个人只要还活着,就有吃不完的饭,睡不完的觉,经不完的风霜雨雪,干不完的活儿。同样,一个从事写作的人,只要脑子还灵活,就有看不完的书,写不完的文章。赶上了难得的、连续几十年和平的好时候,我们所写的东西难免多一些。盖的房子多,使用的建筑材料就多。写的东西多,对素材的需求量就大。

在写作的初始阶段,我们使用的往往是自己的经验。可是,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有限,活动范围有限,经验也有限,不可能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。写着写着,我们会觉得把自己榨取得差不多了,有时还出现了炒剩饭的情况。作家好比是一只蜜蜂,蜜蜂只有飞到野外,飞到百花丛中,在很多花朵中进进出出,才能酿出蜂蜜和王浆。作家还好比是一棵树,只有把根须深深扎进土地里,一年四季不断从土地里汲取营养,才能保证每年都能开花、结果。我们的办法,只能是向勤劳的蜜蜂和有耐力的果树学习,飞出去,扎下根,不断向生活学习,向劳动人民学习,持续从生活和人民群众中汲取创作源泉,使自己的创作活水淙淙,生生不息。

深入生活,这话说起来容易,真正做到并不那么容易。我个人的体会是,要真正做到深入生活,有一个态度问题,还有一个能力问题。这两个问题都解决好,才能深入下去,并收到实效。如果一个问题解决不好,所谓深入生活,也就是说说而已。

先说态度问题。态度问题是深入生活的首要问题,态度决定一切。正确的态度,是有着深入生活的真诚要求和迫切愿望,是我要深入生活,不是要我深入生活。是心甘情愿的,主动的,而不是磨磨叽叽的被动行为。如果是一只漂在水面的葫芦,靠别人摁,是摁不下去的。就算使劲摁下去了,别人稍一松手,葫芦很快就会漂上来。如果是一只秤砣,就不一样了,把秤砣往水里一扔,秤砣会一直沉下去,沉得见底见泥。正确的态度,还有一定要放下当作家的架子,把自己的姿态放低,再放低。

有人说,当今有些作家高高在上,已经贵族化了,很难再和平民打成一片。这样的说法可能有些夸张。但把中国作家说成生活比较优越的一族,恐怕没人反对。深入二字,是自上而下的行为,一般是指到农村去,到矿山去。也就是到基层去,到底层去。下面和城里相比,各方面的生活条件肯定要差一些,等于上来就对作家深入生活的态度构成了一种考验。在考验面前,倘若你怕吃苦,不将就,讲条件,图享受,人家不会买你的账,只能对你敬而远之,你很快就会败下阵来。我们只有怀着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,像看见亲人一样,眼里常含泪水,无条件地走到他们中间,将心比心地和他们交心,才会真正赢得他们的信任。

再说能力问题。当今的生活丰富多彩,活活生生,我们只要到生活中去,是不是就可以左右逢源、收获满满呢?我的看法是,不一定。同样都是下去深入生活,有人深入一段时间,就会得到不少素材,回头可以写一些中、短篇小说,甚至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。而有的人虽说也到农村去了,或到工矿企业去了,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。

之所以如此,我想不外乎如下三种原因。一是生性比较怯生,缺乏社交能力,不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。一到生人堆里,他有些恐惧似的,该说的不敢说,该看的不敢看,该问的不敢问,一切处在被动状态。这样的人去深入生活,与不深入没什么两样。二是心灵不够好奇,目光不够敏锐,洞察力不够深邃,该看到的没看到,该听到的没听到,该想到的没想到,得到的可能只是表面化的、普通化的东西。三是缺乏有准备的心,和必要的想象力。三种原因相比较,这第三种原因最主要,也最要命。我们下去深入生活,目的是回过头来,静下心来,更好地投入创作。

其实,在我们到达基层生活现场的同时,想象的马达就已经开动起来,创作的构思就已经开始,只是还没有完全成熟,还没有形成作品而已。创作当然需要想象,没有想象就没有创作。深入生活的过程,同样需要想象。所谓想象,是一种特殊的自我启发的心理活动,是通过此事物,想到彼事物,并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。是通过眼前发生的事情,想到以后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事情。或是通过事物的表象,发掘出表象下面的秘密,抵达事物的本质。有了一边“生活”,一边通过想象的勤奋求索,我们好像走进了富矿的赋存之地,新的发现和欣喜一个接着一个。我们甚至有些按捺不住,跃跃欲试,急于投入新的创作。到了这样的状态,我们深入生活差不多才算是成功了,随后的创作离水到渠成就不远了。

二十多年来,我先后三次到煤矿定点深入生活,每次下去,都有所得,回到北京都写出了一些小说。重新翻开当年的一本本日记,我想重温一下每次深入生活的经历,倾听时代不断前进的足音。也是进行回顾和总结,用事实证明文学创作对生活的依赖关系。同时,我还有从日记里淘金的想法,看看还有没有什么有趣的、闪光的、有想象前途的故事没有写。倘若看得自己心里一动,两动,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两篇短篇小说。

关键词: